株洲市外国语学校

2024教师节|株外教师故事,叙说“传承与责任”

作者:赵诗涵    发布时间:2024/9/23 19:03:40    浏览:32

2024教师节|株外教师故事,叙说“传承与责任”


在教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特别策划了“2024教师节|三个关于“传承与责任”的外国语故事”专题报道。在株洲市外国语学校教师队伍大家庭里,有父子携手并肩的教育工作者、有夫妻共同奋斗的模范伴侣,还有四代人传承不息的教育世家。他们的故事,是关于坚持、热爱和奉献的生动篇章,也是株洲市外国语外国语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走进他们的生活,感受那份为爱奔赴、朝夕陪伴、与君共勉的深情与执着,一起庆祝属于他们的节日,向每一位默默奉献的教师致敬!


故事1

上阵父子兵: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在教育的田野上,有这样两位耕耘者:儿子李昊铮继承了父亲李新林的衣钵,将教书育人视为最神圣的使命。“李老师”,这个名字对于他们的学生们来说,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明灯,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因为父亲是老师,李昊铮老师从小耳濡目染,深刻体会到这份职业的伟大与责任。在这条道路上,他从未有过丝毫犹豫,只愿跟随父亲的足迹,坚定前行。


image.png


有一次,李新林老师发现班上的小杰同学在数学课上总是显得心不在焉,成绩也不理想。经过了解,原来小杰对数学缺乏兴趣,觉得它枯燥无味。李新林老师决定采取一种新的方法来激发小杰的兴趣。他设计了一系列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游戏,比如通过测量校园内的树木高度来引入几何学的概念。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让小杰重新找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也让其他学生受益匪浅。看到父亲的成功案例,李昊铮老师也开始在自己的课堂上引入类似的互动环节,如利用班级内的物品进行概率统计的小实验,这让他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谈及教学风格,李昊铮老师谦虚地说希望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而父亲李新林老师那严谨与幽默并重的上课态度让儿子李昊铮老师收获颇丰。在一次代数课程中,李新林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如何让学生们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他决定将问题简化,用学生们的生日作为变量,构建了一个简单的方程组,并邀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解决了问题,还让学生们感到数学其实就在他们身边。李昊铮老师深受启发,在教授函数概念时,他同样采用类似的方法,用学生们熟悉的事物作为例子,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


工作之余,家庭成为父子俩心灵的港湾。“下班后能够与家人讨论工作上的事情,互相支持与鼓励,这是莫大的幸福。”尽管面临着种种挑战,但他们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视压力为前进的动力。有一次,李昊铮老师在准备期中考试复习材料时遇到了瓶颈,不知如何让复习课更加高效。他向父亲李新林老师求助,父亲建议他制作一套基于学生平时易错题目的练习册,并且设计了一些小游戏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李昊铮采纳了父亲的建议,并且加入了自己的一些创意,结果复习课的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学生们的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这样的经历加深了他对教育工作的热爱,也让他更加珍惜与父亲之间的交流和支持。


对于未来,李昊铮老师满怀憧憬:“我希望尽我所能,将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才。我的目标是成为像父亲那样的出色教师,通过不断的努力,我相信这个梦想终会实现。”李新林老师对儿子也充满自信:“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相信昊铮会教出自己的风格,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上阵父子兵,两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真谛。让我们向这两位默默奉献的园丁致敬,愿他们在株外这片沃土上,绽放更加灿烂的光芒!


故事2

相爱在株外:夫妻携手育人路


他们是株洲市外国语学校的神仙眷侣,他们是教育之路的默契搭档,他们是知识殿堂的闪耀双星……他们是株外物理名师彭向斌与数学名师詹清妮。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感受那份为爱奔赴、朝夕陪伴、与君共勉的深情与执着。


image.png


故事的起点,是两颗心的相互吸引,更是对教育事业的共同热爱。2009年,詹老师带着满腔的热情与梦想,踏入了株洲市外国语学校的大门。当时任教于株洲市外国语石峰学校的彭老师,毅然决然地追随詹老师的脚步,来到了她所在的学校,从此,两人的生活与事业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在这里,学生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下学习,老师也感受到爱与关怀。学校领导对老师无微不至的关心,老师与老师之间无所保留的交流。选择外国语,是因为它充满灵魂,充满爱。”

他们的日常,不仅仅是夫妻间的温馨相处,更是教育同仁间的深度交流。“我们都是教师而且都是理科老师,在平时的生活中谈论的话题都是一致的,是有共鸣的。”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到夜晚的最后一盏灯火,两人的话题总是围绕着学校的工作、课堂的管理、学生的成长。在办公室里,他们共同探讨教学难题,分享教学经验;在家中,也时常讨论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如何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詹老师与彭老师在 180 班搭班时,有个同学在初二因父母离异而厌学,成绩一落千丈,课堂无精打采。他们在一段时间里几乎每天交流如何教育引导这个同学,一起做家访,给予关心鼓励。最终这位同学开朗释怀,努力学习,考上了省重点高中。夫妻二人在251班搭班时,有一对龙凤胎,哥哥学习成绩不如妹妹,上课常打瞌睡。他们商量从提升哥哥的物理、数学成绩着手,增强他的信心和斗志。经过一个学期的坚持辅导,哥哥终于追上妹妹,进入年级前100名,中考时兄妹双双考入二中。


image.png


这种朝夕相伴的默契,让他们的教育之路越走越宽广,也让他们的爱情在平凡中绽放出不凡的光芒。“日常这些交流进一步增进了我们的感情,虽然日子很平淡,但也岁月静好。”

在教育的道路上,彭向斌与詹清妮老师始终相互扶持。詹老师深知彭老师工作的辛劳,常常在忙碌之余,不忘提醒他按时吃饭、喝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而彭老师,则用自己的耐心与智慧,不断激发詹老师在教学上的创新灵感,两人相互激励,共同进步。在彭老师为詹老师打磨课堂的过程中,更是展现了他们深厚的专业素养与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我始终觉得教育要凭良心,用良心去做好教育。”这份信念让他们在教育的田野上深耕细作,收获满满。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教育的真谛,用爱与责任浇灌着每一颗年轻的心灵,共同书写着属于外国语、属于教育、属于他们自己的辉煌篇章。


03

故事3

四代教书人:教育世家名不虚传


父子相承,父女相继,四代人的人生,都被同一条命运的丝线缠绕,四代人的人生,也都因此而熠熠生辉。这是一个关于株外名师吴四徕和青年教师吴静颖的家族故事。

image.png


国立武汉大学的毕业生,桂林松坡中学的教导主任,吴老师的祖父的履历可谓风光无限,达官贵人争相邀请,子弟慕名登门求学,教育世家的门楣,自此高挂。然后,日军的侵略,中断了祖父的教书之路,他被迫返回茶陵,成了乡绅。

解放后,吴老师的父亲因为家庭原贫困到无法上学。13岁的他四处寻觅,最终走了三天三夜,前往南岳岳云中学求学。着墨成冰的南岳峰,冬天寒冷无比,学校可怜这个苦命的孩子,奖励了他一件带绒的衣服保暖;家中贫困,他靠着自己的发奋,靠着同为茶陵老乡的恩师陈友柏的担保,以奖学金来抵扣学费,最终苦心人天不负,考入湖南师范学院。然而大学之路并不顺畅,失去了恩师的帮助,他仅仅读了一年便因家中无力支撑而被迫肄业,返乡成为一名教师,在茶陵师范、茶陵三中先后任教。60年代,动荡不断,吴老师的父亲被迫开启了二十年上山下乡,躬耕田间的日子。80年代,重新成为教师的他,为了捡起已经丢了二十年的知识,夜夜苦读,挑灯备课,成为了坚持育人到最后的极少数。

幼时受教,吴四徕也立志为师,攸县求学,促其承继门楣。三十五年,兢兢业业,认真做事老实做人,是他的信条,全心全意育花结果,是他的追求。

他忠于事业,牺牲了自己。为了育人,他牺牲了伴同父亲的日子,当他卸下教学重任返乡时,父亲已经言语含糊不清,一周时间便便溘然长逝。为了育人,他倾注了所有的光阴,他的奖状,都是指导门生所得,看上去,并不多彩炫目,拿起来,却如泰山沉重。

他总是无时无刻不在陪伴着关心着学生:大课间跑操的队伍最末尾总能看见一个高大的身影;去食堂的拐角处总能看见他在等着学生;晚自习,他即使不值班,也会提前5至10分钟到教室,督促同学们做好准备,静心向学。为了发挥学生的潜能,做最好的自己,吴老师是夙夜忧叹,鸡鸣方睡。首先是思想引领。他利用语文课的课前演讲,让孩子们学习自己最崇拜的名人的优秀品质;每节班会课上,他都会给学生分享一篇正能量的小文章。如《逼自己一把,曙光就在前方》《读书不苦,不读书的人生更苦》……以此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如何与他人相处以及学会乐观地成长。

image.png


他是一个铁人,人们只见得讲台上的他声如洪钟,却不知归家时的他因伤蹒跚;他是一个痴人,纵使身不能亲至,心却始终贴紧满树桃李。他像一阵清风,从四方吹来,吹遍凤凰山下的每一个角落,也吹燃了新的火苗。

他的女儿——吴静颖,继承了他的乐观和坚韧,也继承了他的信条和追求。

从凤凰山飞出,又回归凤凰山的怀抱。吴静颖作为一名株洲市外国语学校的毕业生,大学毕业后,又选择回到母校任教,成为父亲的同事。工作五年时间,她已然摆脱最初的青涩,干练、顽强是她的标签。

第一届的学生,是她教坛的首秀,也是她最难忘的。班里的肖同学,是她最放不下的,因为他总是情绪崩溃。每次外出学习,她总是不放心。一次,肖同学又一次情绪失常,她急忙从外校返回,询问前因后果,和孩子谈心,孩子的敏感脆弱、孤独无助她都看在眼里。孩子没有朋友时,她循循善诱,教孩子学会和他人相处;孩子因奶奶离世而悲伤欲绝,在窗边枯坐,她百般安慰,最终让肖同学平静下来,许下承诺,一定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后来,孩子成了班里的课代表,认真负责,老师们对他的评价也不断提升。肖同学三百六十度的转变,让她心里满满的都是欣慰和满足,也更加明白了那句话——教育孩子,就像是牵着蜗牛去散步。

一条夜路,她走过无数遍,自此与学生之间,便再无隔膜;一堂小课,她打磨千百回,于是再大的舞台,她都能放出自己的光。为了上好“章节起始课”教学比赛的一堂课,她连续好几天加班到深夜,教学楼前坪回响的是她的脚步声,星光之下是她的身影。课间十分钟,晚自习前的间歇,她就像是一个停不下来的陀螺,一会儿向数学组的同僚讨教课堂内容设置的合理性,一会儿向比较了解多媒体的同事学习如何更高效、生动地展现她所需要的内容,还要兼顾着为孩子们答疑解惑,她总是在求知,在看齐,看齐她的爷爷,看齐她的父亲。

她的笑容,是四代人传承不息的最佳证明;她的行动,让教育世家的门楣更加光耀动人。

2024年株外庆祝教师节活动上,吴四徕一家五口走上讲台,被学校授予“教育世家”的美称。台上五人,教师有三。吴静颖带着两个年幼的弟弟,因为回忆起故去的祖父而抹泪。教书育人,是属于这个家族的记忆传承。


在株洲市外国语教师队伍里,有父子传承、有夫妻相伴、有教育世家,他们在株外工作,在株外成长,也在株外续写关于教育传承的故事。

他们是株外人的楷模,他们的精神,是每一个株外人的共同追求;

他们是株外人的骄傲,他们的情怀,将在每一个株洲外人身上传承发扬!